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以0.5、1、2、和4 KHz 4个频率计算平均听阈级,重新推荐了听力残疾的定义和听力损失的分级。听力残疾指成人较好耳的永久性非助听平均阈级大于等于41 dB nHL,对于儿童大于等于31 dB nHL。听力损失程度以较好耳的平均阈级划分,轻度为26—40 dB nHL,中度为41—60 dB nHL,重度为61—80 dB nHL,极度为大于等于81 dB nHL。
听力下降按照病变部位分为传导性听力下降、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和混合性听力下降。传导性听力下降主要是外耳和中耳病变所致。如鼓膜穿孔,纯音听力检查结果为骨导听力正常,气导听力下降,但一般不会超过60 dB Nhl。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是耳蜗毛细胞、听神经或者听中枢等等部位发生障碍所致。其中,耳蜗毛细胞病变引起的为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,也称耳蜗性听力下降,常有重振现象,如药物中毒性耳聋;听神经或听中枢等部位的病变为神经性听力下降,又称蜗后性听力下降,听力表现为气导和骨导听力一致性下降。临床主要表现是言语识别能力下降,如听神经瘤。混合性听力下降既有传导性的病因,又有感音神经性的病因存在,如病程较长的分泌性中耳炎,纯音测听结果显示,气导和骨导听力均下降,但气导听力下降更明显。 |